寶山區在創新轉型的發展中,并未遺忘都市里的村莊,而是通過工業與農業融合、城市與鄉村融合、農民與居民融合,以大市場帶動小農業,不僅培育出現代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發出別具一格的農業旅游集聚區,還推動農民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城鄉協同發展、百姓共享成果。為綜合展現農村魅力,寶山區挖掘、整合農村自然資源,農業產業特色資源,融合農耕民俗文化,著力打造集觀光性、娛樂性、體驗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農業旅游集聚區。截至2012年末,寶山區已開業農業旅游景點8個,累計接待游客20.16萬人次,同比增長20%。
根據《關于在委系統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寶建[2013]173號)文件精神,在各單位安全生產自查的基礎上,7月23日,頂著高溫酷熱,區建設交通委工程科、建管科組織了市政燃氣行業安全生產情況抽查。主要抽查了區府實事項目月浦慶安一村燃氣內管改造工程及區府重點項目寶楊路寶楊支路改造工程。通過抽查顯示:兩工地施工告示牌擺放整齊,工棚及現場圍欄綁扎結實,施工現場材料堆放整齊,機械設備擺放有序,電源線路布置合理,各單位安全生產措施到位,工地安全生產狀況良好。
位于長江口的寶山區是傳統的工業重鎮,農業產值僅占GDP的0.3%,農業人口不足5萬。近年來,寶山區在創新轉型的發展中,并未遺忘“都市里的村莊”,而是通過工業與農業融合、城市與鄉村融合、農民與居民融合,以大市場帶動“小農業”,不僅培育出現代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發出別具一格的農業旅游集聚區,還推動農民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城鄉協同發展、百姓共享成果。
中共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表示,寶山區立足區域發展實際,聚焦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農村居民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通過統籌城鄉發展規劃、體制機制創新,以及政策、資金向農村地區傾斜等措施,努力縮小城鄉差別。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寶山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取得初步成效。
從田間到車間,標準化農業促增收
走進超大(上海)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廠房,一股玉米梗發酵的香甜味道撲面而來,蟹味菇、雞腿菇、金針菇……形形色色的食用菌被整齊地排列在標準化的廠房里。
菌菇廠房怎會有玉米香味?公司總經理黃國標說:“培養基的研制是食用菌生產的關鍵,我們把周邊農田里的玉米梗、稻米殼等變廢為寶,研制出的菌菇培養基,不僅出產率高,還節能環保,是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恒溫區,看到數十個恒溫恒濕的立體“生育室”,專門用來培育嬌嫩的金針菇。“這里金針菇呼吸的空氣比我們都好,沒有PM2.5。”黃國標說,“由于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原來1噸培養基出產0.5噸菇,現在1噸培養基能夠出產1.4噸菇,以往每公斤20元的金針菇,現在只賣7、8元錢一斤,企業見效益,市民的餐桌也得實惠。”
通過科技創新和農藝改良,超大公司用3%的土地資源完成100%的產出,每天向市場供應30噸菌菇,滿足上海約20萬戶居民的需求,實現了當地菌菇消費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小小的農產品企業,依靠技術進步,實現從田間到車間、從農藝到工藝的轉變,成為上海響當當的食用菌供應商。
令人訝異的是,超大的廠區實際上并不大。從這里源源不斷輸入城區大市場的食用菌,也并非全部出自廠房,部分相對容易培育的菌類培養基,悉數交給各村的農戶栽培。“平均每戶人家栽培6萬袋菌菇,我們按照8毛錢一袋的價格收購,農民一年就可以創收4.8萬元。”黃國標說,“現在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不少農戶都是開汽車來交貨。”
企業依托規模農業創效益,農戶依靠科技創新增收入。以鋼鐵、化工著稱的工業重鎮寶山,將規模經營、專業細分的工業元素注入農業,實現產業升級、融合發展,不僅打出農業品牌,還讓農戶切實享受到經濟效益。2012年,寶山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1元,同比增長11.7%。
從農莊到社區,打造大都市的“世外桃源”
白墻黛瓦、木橋長廊、蜿蜒小河、庭前菜園……一副副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這不是旅游景點,而是寶山羅涇鎮洋橋村的方何宅。這里既保留了鄉野小村的原汁原味,又“移植”了城市社區的現代化管理,農村里常見的垃圾亂丟亂棄、村莊嘈雜臟亂不見了,代之以清潔、文明的新風尚和四季如畫的新景觀。
寶山區羅涇鎮城鄉建設和管理服務中心趙沖主任介紹,現在村里就地聘有專門的保潔員負責每天的道路清掃、垃圾清理等,長效管理機制和城市里的社區十分相似。“多年的村莊改造、河道整治給農村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同時,也促進了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寶山區大力推進村莊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置工程,迄今先后完成了羅涇、羅店、月浦、顧村鎮的11620戶農戶村莊改造、11376戶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置工程,寶山區基本農田區域內生活污水集中處置率和村莊改造完成率分別達到100%和96%。
在寶山月浦鎮月獅村公共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城市街道社區熟悉的一幕:偌大的院落里,棋牌室、乒乓房、習藝屋等一應俱全,村里的老農有的在茶室聊天,有的打撲克,還有的在學唱戲、練書法……。而一墻之隔,卻又是綠意盎然的大片農田。村干部告訴記者,他們的農余生活,和城里的老人幾無二致。目前,寶山區已在各鎮建設了集村民事務代理、基本醫療、文體休閑、購物于一體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實現了糾紛調解不出村、看病不出村、農資購買和農技咨詢不出村、看書學習農技培訓不出村、日常生活用品購置不出村、娛樂健身不出村的“六個不出村”服務,讓村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
從平面到立體,轉型發展開掘農村新魅力
依江傍海的寶山,近年正由傳統產業加速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在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背景下,擁有天然良港的寶山區以國際郵輪經濟發展為契機,為旅游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開辟了新“航道”。郵輪旅游不僅意味著把國人送出去,還能把海外游客引進來,寶山區的新農村旅游,作為郵輪經濟的延伸和補充,猶如在國際繁華都市間提供了一個心靈靠泊的“棲息地”。
千畝良田、千戶農家、千畝魚塘……在寶山羅涇鎮的海星村、花紅村,綠油油的稻田、微波蕩漾的池塘和裹著泥土芬芳的清風,給習慣了喧囂大都市的游客片刻的寧靜。
“洋要洋出特色,土要土得入味。”為綜合展現農村魅力,寶山區挖掘、整合農村自然資源,農業產業特色資源,融合農耕民俗文化,著力打造集觀光性、娛樂性、體驗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農業旅游集聚區。
截至2012年末,寶山區已開業農業旅游景點8個,累計接待游客20.16萬人次,同比增長20%;農業旅游經營總收入2315萬元,同比增長19.9%,利潤總額158.9萬元,吸收就業184人,帶動周邊農民農戶58戶。
讓來自市區、外省市,甚至是國外的游客將寶山作為“落腳點”,寶山區遵循“組合、創新”的原則,充分利用區域內其他旅游資源優勢,形成功能互動,開發寶山區富有特色的農業旅游觀光線路。游客可以到顧村公園賞花,在羅店鎮劃龍舟,在聞道園賞石,也可以在新農村品蟹、垂釣、采摘、賞石、作畫……
寶山區農業委員會主任錢偉烈說:“寶山區加強農業和服務業聯動共融,使農業旅游更好服務三農、服務市民,也使農業旅游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市民觀光旅游、體驗生活、回歸大自然的重要場所。”